怎么卖进阶理财?三步让客户主动找你下单的秘诀
最近总听同行抱怨,说现在卖进阶理财产品像在跟空气较劲。客户要么嫌风险高,要么觉得用不上,好不容易逮着个感兴趣的,聊两句又没下文了。这事儿吧,我刚开始也头疼过,后来发现啊,关键不在于产品多好,而在于客户需要什么。有次我在地铁上听见两个白领讨论年终奖怎么处理,突然就开窍了——原来普通人买理财就跟挑衣服似的,得先摸清他们想要什么款式,再告诉他们这件衣服能配哪双鞋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,怎么把进阶理财卖出温度来,让客户觉得你是在帮他管钱,而不是单纯做业绩。
第一步:给客户画个"理财心电图"
大伙儿都知道要了解客户需求,但实操起来总像隔靴搔痒。上个月我遇到个开奶茶店的老板,张嘴就要年化15%的产品。要搁以前,我肯定直接推私募基金了,结果人家听完直摆手。后来喝着奶茶聊了半小时才知道,他其实是想给员工存养老金,又怕钱锁死影响现金流。
- 别急着问预算,先聊聊生活场景:孩子上学要花多少?父母医疗预备金存够没?最近有没有大额支出计划?
- 用"如果...你会..."句式试探真实需求:"如果这笔钱三年不能动,会影响店铺周转吗?"
- 准备个需求对照表,左边写客户口头说的,右边记他们真正在意的点
这么一倒腾,你会发现客户嘴上要的是高收益,心里可能更想要灵活支取。就像我那个开餐馆的老客户张姐,去年非盯着结构性存款不放,今年突然改口要买年金险——原来是她闺女要出国留学,突然意识到得给孩子留条后路。
第二步:把产品说明书"翻译"成人话
说到进阶理财,很多同行容易犯两个错:要么满嘴专业术语把客户说懵,要么光讲收益避谈风险。上周我帮客户整理理财清单,发现他三年前买的某款产品,到现在都没搞懂触发条件怎么算。这事儿给我敲了警钟,客户不是专家,他们需要的是能落地的解决方案。
我现在跟客户讲解时,习惯用生活场景打比方。比如解释量化对冲基金,就说像"给投资组合买保险";说到雪球结构,直接画个滑雪道示意图。有回给退休教师推荐固收+策略,用她熟悉的教案结构做类比,老人家当场就听明白了。
"这个产品就像您备课,80%时间讲基础知识(固收部分),20%安排拔高题(权益增强),既保证课堂质量又有机会拿优秀教案奖(超额收益)"
第三步:让成交变成"顺水推舟"
到了临门一脚,很多新人容易犯怵。其实啊,客户愿意聊到这儿,说明需求已经匹配得七七八八了。这时候重点不是推销,而是帮客户消除最后一个顾虑。我通常会准备三个"定心丸":
- 用他熟悉的资金比例试水(比如先投可支配资金的20%)
- 把封闭期切割成生活节点("等到孩子高考完正好能取用")
- 做个应急预案清单,写明什么情况下可以提前赎回
上个月有个程序员客户犹豫要不要投股权基金,我就把他每月定投金额拆成日薪计算:"每天少喝两杯奶茶,五年后可能多出部特斯拉"。这话说完,他当场就签了约,还说要把这个算法分享给同事。
说到底,卖进阶理财就像当理财医生。得先望闻问切把准脉,再开对症的药方,最后还得叮嘱怎么按时吃药。那些天天背话术的同行可能不知道,客户真正买单的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你为他量身打造的财富解决方案。下次遇到难搞的客户,不妨试试这三板斧,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呢?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